赵美荣-学科生物教学案例正文
时间:2022-06-06 11:30:00 来源:作者:
基于农村学生状况的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农村中学生的学情与城市学生的学情有很大不同,因而在教学方式上也有所差别。H教师在L镇支教的一年中,从最初的发现问题,到大胆创新,再到失败后的反思优化,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当地农村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由于H教师不愿采用老旧的灌输式教学法,所以才会通过自己的探究,从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H教师以一人之力带动全办公室的工作氛围,使教学改革真正落实到该校。通过H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够看出他教学方式的变化,从而反映他教学改革的实践历程。
关键词:生物学,农村中学生,教学改革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rural students
Abstract: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urban students, so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methods. During the year of supporting teaching in L Town, teacher H finally found a teaching model suitable for local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initial discovery of problems, to bold innovation, and then to reflection and optimization after failure. Because H teacher is unwilling to adopt the old indoctrination teaching method, he will analyze the problems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find th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rough his own exploration. Moreover, teacher H drives the working atmosphere of the whole office with one person, so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 can be truly implemented in the school. Through teacher H's teaching design, we can see the changes of his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reflect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his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biology;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form in education
背景信息
T市的H教师响应政府号召,深入X县的L镇进行扶贫支教,担任L镇中心学校初中部的生物老师。在最初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H教师发现农村的教育问题非常突出,而且不同于城市。所以,他利用该校数据,结合自身经历,初步研究了当地的地理位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对教育的影响,以求为当地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经过H教师的调查发现,当地的教育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学校的职能未充分体现。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让学生学习才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而现在的各种行政活动却占用了学生的许多精力。其次,按照X县教体局的要求,学生6点半就要上早读,每天有一半的时间待在学校,但是长时间的学习使其学习效率非常低下,学习效果也不明显。
其次,学生整体素质较低,无法利用新式课堂。H教师坦言,与其上学时相比,这些学生并没有以前学习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孩子的野性。初中生仍保留了小学时活泼好动的天性,甚至破坏公物的劣习;很多学生每天在校园里玩耍,对于学习不管不问。此外,学生整体的知识水平较低,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不了解,导致讲课时举例很困难。还有,学生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都比较差,无法在课堂上大规模使用合作探究的形式。所以,上课仍然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不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管理不到位。由于部分学生的家庭比较特殊,家长无法及时对孩子进行关爱指导,导致了家庭方面的管理缺失。甚至部分家长观念落后,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想让孩子义务教育后回家种果园,没有长远的眼光。另外,“00后”的性格普遍比较强硬,有些家长已经管不了孩子,孩子回家后不及时巩固知识。
在这样的环境下,H教师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时刻为学生们的发展着想,最终有所成效。
案例正文
一、初到学校,学习模式
X县对于教师的备课、上课有一套独特的体系,称之为X县“3443”高效课堂模式。其含义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四种课型、课堂三清。三个阶段指课前预习延伸、课内学习探究、课后复习巩固,四个环节指课内学习探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检测巩固”,四种课型是指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讲评课,课堂三清指向课堂“堂堂清”的三大措施,“课前清楚、课堂结清、课后理清”。而对于其教学环节流程,有如下的要求:
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基本要求与联系。
(1)课前预习延伸。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精心设计学案。
实行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三案合一”的质量提高策略,提高学案使用效益。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一是围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结合以前学的知识与方法,设计一个知识链接的前期台阶;二是根据本节课的需求所做的课前预备;三是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预习)活动。
(2)课内学习探究。有效实施“四环节”教学要求,强化“目标导引”意识,落实“当堂达标”要求。做到三个体现:体现三讲三不讲;体现明确的课堂设计:哪些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哪些问题学生合作学习,哪些问题教师点拨指导;明确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检测、课堂反馈、课堂矫正、目标达成和巩固提高等环节。
(3)课后复习巩固。教师做到课后三思,一思效果: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是多少;二思效率:实际教学时间中有效教学时间占了多大的比例;三思效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否与智力因素共同提高。就“学”而言,要以作业教学巩固课内所学,一是分层次的课后作业。作业要分层次,分为必做与选做。二是必要的复习巩固。三是课后的相关的探究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等。
2. 课堂四环节流程要求
(1)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
(2)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汇总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准备。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出现的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规律,点拨思路和方法。
(4)巩固检测。针对所学内容,精选精编题目,进行当堂达标检测并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采取抽阅、同桌互批、组内批阅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然而,H教师发现,在该校的备课教案中,虽然遵循了这种模式,但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
二、虚心请教,发现问题
(一)适应阶段
因为时间紧迫,H教师初到L镇中心学校时,第二天就开始了上课,所以对于课本、学情的分析都不到位,只能仓促备课,先保证正常的上课活动。在最初的几节课中,H教师一边上课,一边观察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力求尽快把握当地的实际情况,为教学活动做准备。为了更快的适应该校的授课方式,H教师虚心请教了生物组的年长教师,并与各班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在这个过程中,H教师发现该校的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双基教学,灌输式的教学现象尤为严重,以H教师刚到学校拿到的Q教师第一课的教案为例就可以看出。
(二)拿到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学习目标:
(1)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2.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3)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3. 教学过程:
(1)开始篇:作为物种的人类又是如何发展而成的?课前布置各位回家查阅资料,下面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听了大家的介绍,你更赞同哪一种?我并不着急让同学们下决定,先请同学看一组图片,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从刚才对图片的比较上,再来回想这些人类进化的理论,你更赞同哪一种起源学说?”
首先让学生表述自己的已知,领学个体人类的由来,种群的由来,并通过查资料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进化论视野,并在选择比较中,作出自己的决定。
(2)过程篇:轻盈的一句“寻根问祖”未曾想人类祖先的进化经历了那么多的无奈和痛苦的历程,不仅如此,人类对祖先的探寻过程也是相当的曲折,下面来看一下我们探寻人类足迹的方法。课件出示探寻的方法。当然,证明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地层中的化石。PPT介绍化石。在人类进化的探寻中,有两批化石的出土意义非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它们对于人类进化证明了什么?“这是“露西”少女化石,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你觉得她美吗?”老师还有一个问题:露西生活在距今300万年前,这是哪个科学家看见的?还是哪一位的祖先与他亲切的握手留念了?”“那科学家是怎么就能下这样一个结论呢?”“是的,像这种,根据某种证据而作出的推测性的结论我们称为观点,它可能经得起历史的推敲,也可能被后面的其他证据推翻。那什么又是事实”“好,大家先对骨骼化石的各部分进行区分,并仔细观察上肢和下肢有什么区别?这能证明此时的古人类已经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是东非人化石,它是一批古人类所使用的石器,大家认为这像我们现在所用的哪种工具?在远古时代,这些工具估计会有什么样的功能?”“结合我们看的视频我们来看一下,人类进化的开始是由于环境的改变,森林减少----下地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的工具-----制造工具------火的使用----脑的发育(出现语言),人猿揖别”“其实,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有一样东西的发现开启了古人类的文明,大家知道是什么?”“那火的发现和使用究竟对人类的进化有多么深远的意义?”“是的,人类文明离不开火,火促进了人类的进化”。
(3)结束篇:请大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目前地球上的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类吗?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进化是必然,你认为人类会进化成什么样子?
(三)产生困惑
通过阅读以上的教案,H教师感觉与之前自己设计的教案有很大的差别,整个教学环节可以说是不完善的,书面的教案反而像讲课过程中几分钟的讲稿。这让H教师大为困惑,难道该校的教案就是这么随便设计的?不过H教师对于其中的提问还是很感兴趣的,认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于是,H教师就去听了Q教师的这节课。
令H教师感到惊讶的是,Q教师的上课过程与教案完全不同。Q教师上课最多的流程就是“大家把第X段的第X句话画下来,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背一下,5分钟后老师检查”。H教师下课后与Q教师交流,Q教师却说:“教案是用来给上级检查的,上面规定的教学模式根本就不适合我们,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才能记住知识点;你如果正常讲课的话,讲完之后学生还是什么都不会”。H教师虽然没说什么,但在内心里是不赞同Q教师的。随后,H教师又与其他几位生物教师交流,基本得到了相似的说法。但H教师不愿使用这样的授课方式,所以他决心进行改变。
三、大胆创新,效果不佳
(一)决定创新
H教师深感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决心进行授课方式的改变。因为其他教师均是采用灌输式教学,所以H教师决定从自己教的四个班入手进行试验。下面列举H教师的部分教学设计。
(二)改革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 说出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2. 难点:各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问题:人为什么要吃饭?
提出问题:食物究竟为人体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各有什么作用?
(二)个人风采展示
今天午餐,你吃了哪些食物,并查阅教科书“常见的食物成分表”,找出这些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各小组同学思考并讨论回答几个问题。
引出:不同食物所含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相同。
提出问题:细胞的生活离不开物质和能量。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与人体细胞所含物质有什么联系?
展示细胞中的营养物质和食物中的六种营养物质。
得出结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细胞所含物质的来源。
(三)探究一:糖类、脂肪、蛋白质
自学思考:
糖类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脂肪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蛋白质的作用及食物来源?
同学讨论并回答问题。
认识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共同点,并且总结三者在供能方面的不同点。
设计活动:拿花生米在白纸上擦,出现油渍。引导学生认识到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
(四)探究二:维生素的作用以及缺乏症
展示维生素的种类、功能、来源以及缺乏症。
让学生意识到维生素的重要性,了解维生素的功能和缺乏症。
(五)探究三:无机盐和水
展示水的重要作用;
无机盐的种类、作用和来源。
(三)结果不佳
以上是H教师的部分教学设计,此处只进行了大致框架的罗列。不难看出,H教师的设计与Q教师相比,加入了许多提问、讨论、自学环节,更加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我国的教育理念。按照H教师的设想,这种教学方式应该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H教师发现,学生习惯了灌输式的课堂,在上课时不动脑,不能配合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流程。在提问和讨论过程中,H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处于神志恍惚的状态,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能够回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在课堂自学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还会讲,所以漫无目的的浪费时间,没有任何学习效果。H教师也发现,学生只对直观材料中的新鲜事物感兴趣,而无法迁移到课本知识上来;学生只会死板的听课,完全没有消化知识。H教师也感觉到如果再这样下去,只会让优秀生成绩更高,学困生成绩更差,加剧两极分化。果然,在之后的一次月考中,H教师所带的某个班级排名倒数第一,但其最高成绩很高,只是低分的学生太多,造成平均分排名的落后。
虽然成绩不理想,但H教师并没有放弃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成绩分析大会上,H教师根据自己的见解发表了看法,并提出了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得到了校中层领导的支持。
四、分析不足,优化设计
(一)分析问题
积累了上一次改革试验的经验之后,H教师发现不能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要放宽视野,从多个角度分析原因。于是,H教师进行资料搜集、走访调研,从当地微环境入手,分析该校学生成绩低下、教学模式陈旧的原因。在整理了足够的信息之后,H教师基于当地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第一,地理位置偏僻。L镇位于X县东部,地处三市县交界处,距离X县中心地带较远。L镇中心学校又处于L村,处于全镇的东面,总体来说地处偏远,许多老师开车需要半个小时才能从X县中心到达学校。而且地处丘陵地带,学校呈阶梯状排列,不易规划建设。同时,公路大都建设在山坡上,车道少,经常堵车导致第一节课老师无法准时到达。
第二,经济不发达。由于地处X县东部丘陵地区,地势不平,而且距离城区较远,很少有人愿意来此处工作。而且该镇位于国家水源保护地附近,周围不允许开设工厂,仅有的某消防器材有限公司又不纳税,所以没有什么财政收入,只能靠上级拨款。经济不发达导致无法吸引优秀的人才前来,故学校的教学方面与新课堂教学还存在较大差异。
第三,家长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抱有孩子上完学就回家种地的想法,打算让孩子继承家里的果园,导致孩子也没有远大的志向。也有一些家长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在信息时代任由孩子玩手机,导致许多学生沉迷网络,从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当然,还有一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在家,无人约束孩子的行为,造成孩子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学生情况复杂。经过与学校学籍管理科的老师交流,H教师发现这里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部分班级内单亲家庭、二婚家庭占据了约全班的三分之一;如果再考虑上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那么正常的家庭也就占三分之一。另外,由于农村家长对孩子的管教较少,孩子常常周末不写作业就出去玩耍,而且不注重学习,对很多生活常识都不了解。因此,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较低,导致整体的素质水平也不高,不利于课堂的讲解。另外,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这一代家长的离婚率也比较高,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甚至给孩子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H教师所教授的班级中,绝大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都是由家庭因素造成的,有些学生至今还有自杀倾向,在平时表现的不明显,而到了发病时让人猝不及防。这给班主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长期扮演心灵导师的角色也使班主任非常劳累。
第五,教师的工作太多。在H教师第一个学期的支教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督导、视导、漠视群众利益等各项检查近十次,安全平台答题、禁毒知识竞赛、消防知识竞赛等网络答题活动数次,这些活动给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许多学生不按要求答题,甚至直接不做;而班主任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就只能自己替学生做题,这无疑占用了班主任的大量时间。其次,因为教师人数欠缺,大部分老师在上课之余还要承担一定的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检查组到来之前,学校会给老师安排任务整理档案;加之许多部门的资料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所以整理档案时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另外,许多活动是上级政府派下的任务,不论什么活动都往学校里派,经常性的开会甚至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不但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第六,管理不到位。学校的中层领导职位空缺,由普通老师兼任,导致许多常规事务无人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学校高层领导无暇顾及细枝末节,而中层领导管理有限,不能有效的进行管理。大到学校各部门的正常运行,小到教师的日常考勤,学校都无法严格的管理。当然,也有部分教师除了担任任课老师及班主任外,还承担了许多部门的工作,导致非常忙碌;尤其是上级检查之前,这些教师的任务量很大,甚至会耽误上课时间。另外,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使许多老师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从而不愿提高自己。在各项荣誉的评选方面,因为有许多评定标准,造成评比结果不够公正,很多教师也心有怨言,不公平的分配制度必然不能调动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学校管理的不到位使教师的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也正是因为这些缘故,使得该校教育质量落后;这并不是学校里某个老师的错,而是在这种环境下,老师们为了考试成绩的提高,选择的迫不得已的办法。
在摸清了学生的情况之后,H教师思索了很久应该如何设计课堂,让学生们都参与进来。最终,H教师采取了把握基础,适当提高的原则;采用更改提问时的问题难度,适时提供直观材料,保持整节课的活跃度等方式。下面以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展示。
(二)优化设计
第四章 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说出心脏的位置和形态。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等探究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建新知识并进行创新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加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二、重点难点
1. 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血液循环的过程(体循环和肺循环)。
2. 难点
(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借助古典著述引出心脏的重要性。中医四大经典之首《黄帝内经》:“心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出焉”。《医学源流论》中提到“心为一身之主”。
2. 列数字:心脏的跳动推动血液的流动,每天心脏大约要跳动十万次。通过数据突出其重要作用。
3. 小实验:用手按住胸部左侧,有什么感觉?直观感受心脏的跳动。
(二)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1. 教师通过PPT出示人体内脏模式图。学生观察胸腔、腹腔中各脏器的位置,根据之前学过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定位心脏的位置。
2. 教师拆解人体半身模型,学生加深对各脏器位置的理解,同时在教师引导下试着解释心脏的位置。
3. 基于学生的判断,教师总结心脏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并拿出心脏模型,说明心脏的形态“形如桃,大小如本人拳头”。学生有大概的认识。
4. 教师出示猪心的实物图片,提出问题“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学生想到猪心能吃,而且没有骨头,所以是肌肉组织,能够通过收缩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
5. 教师出示心脏解剖图,首先辨明左右方向,指出心尖朝向左方,防止学生绕晕。采取从右往左、从上到下的顺序,结合图片依次讲解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然后讲述与这四个腔室相连的血管。将复杂的心脏结构分解开,逐个击破,便于学生学习。之后询问学生是否发现有什么规律?有个别学生能够意识到心房在上、心室在下,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教师在课件上出示该规律,带领学生在图上验证,使学生信服。
6. 出示问题“心脏共有几个腔?哪些相通,哪些不相通?”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的明白心脏有四个腔;同侧上下两个腔相通,左右两侧不相通。
7. 教师抛出问题“你怎样确定心脏各腔之间是否相通?”这能够瞬间激发课堂气氛,大家开动脑筋思考。学生能够想到很多办法,比如有的将水通入左心房,看是否从左心室出来;有的用镊子从左心房探入,看能否穿过右心房,再从左心室探入,看能否从右心室穿出……教师对于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应给予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8. 教师提问“相通的腔之间有什么结构?推测它有什么作用。” 教师拿出心脏剖面模型,学生可以看到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瓣膜;因为模型老旧,教师利用版画,平面的展示瓣膜工作机理,指出瓣膜的开口方向,其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9. 出示问题“不同腔的壁厚度是否一样?壁最厚的是哪个腔?为什么?”通过PPT的心脏解剖图,学生很容易的看出左心室的壁最厚。
至于原因,教师应该给予提示:壁越厚,说明肌肉越发达;与心房相比,心室的壁厚一些,因为心房的血液只流向与它相通的心室;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一些,左心室只有收缩有力,才能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右心室将血液输送到它很近的肺。从而使学生明白壁的厚薄与输送的距离有关系:输送血液的距离越长,壁的厚度越厚。教师趁机指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念。
10. 动画展示心脏的工作模式,教师加以讲解,心房收缩→心室收缩→全心舒张,学生通过动画理解心脏的工作流程。教师趁机说明生命不息、心跳不止,培养学生对于自己生命的爱护之情。
11. 小结。回顾心脏的位置、结构、功能,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三)体循环和肺循环
1. 讨论: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回到心脏,经历了哪些路径?从右心室出发,回到心脏,又经历了哪些路径?学生会感觉很难,教师要积极引导,比如提问从左心室出发是什么结构?将大问题拆解成小问题,按照小步子原则步步推进。最终得出答案“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2. 讨论:上面两条途径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意义?学生此时很可能大脑一片空白,根本找不到切入点。教师要联系前面学过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知识,先具体提问血液经过肺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能够想到肺可以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第二条途径会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教师再引导提问经过全身的组织器官时有什么变化?学生则能够比较容易的想到消耗氧气,所以第一条途径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教师总结,并提出第一条途径叫做体循环,第二条途径叫做肺循环。其意义就是血液将肺泡内的氧气运输给组织细胞利用,并将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肺泡。
3. 类比以上过程,教师提问经过小肠时血液成分有什么变化?学生能够想到营养物质增多。
4. 教师PPT出示血液循环途径示意图,利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动脉血、静脉血的流向,连通体循环与肺循环,将整个血液循环的路径呈现出来。学生看图,将之前片段化的知识串联起来,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四)复习巩固
1. 提供知识框架,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出示几道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
3. 布置课下小测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帮助,测平静状态下和800m跑步结束后的心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心率不同的意义。学生通过该活动,学会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
(三)初有成效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不难看出H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提出一个问题,而是更加注重问题之后的引导环节,让学生自己回忆起相关知识,从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通过探究等活动,学生能够更多的发表看法,也能更好的跟随H教师的步伐进行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显现。
五、讲出特色,独树一帜
(一)交流经验
在试验了这种教学模式之后,H教师认为找到了合适的教学方式。于是,H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几乎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课堂上死气沉沉的局面,学生的活跃度也大大提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H教师所带的四个班级生物单科成绩占据年级前四名,实现了大逆转。这也让从事了一辈子教学工作的Q教师吃惊不已,她在该校从教的几十年里就没见过如此迅猛的成效。
从那以后,H教师也受级部主任委托,给年级教师及生物组教师分享经验。在交流中,H教师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心得看法、经历经验与其他教师探讨,从而共同提高对学情的把握。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H教师依然勤勤恳恳,认真完成各项学校仅仅流于形式的任务,带动了办公室良好工作气氛的形成。
(二)注重研究
在工作之余,H教师还针对当地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
第一,健全家校一体学习模式。目前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都过分的强调学校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家庭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尽管早已提出“家校共育”的观念,但实行的方式还非常有限。以后要加强家长的教育作用,在家里督促学生学习。当然,这里许多家长表示自己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作业;但是教师也提出了较低的要求,只要家长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做完作业即可,不需检查具体内容。教师的管理范围非常有限,学生在家中的学习需要家长的参与;所以,健全家校一体的学习与管理模式,增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加强宣传,转变家长观念。上面提到过,有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想让孩子上完学就回家务农,导致学生没有上进心。另外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学校,但不关注孩子的现状,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导致学生没有积极性。但改变一个区域甚至整个社会的观念很难,这需要全体人员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第三,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现在很多教师的工作很忙,但许多任务都与教学无关,这无疑减弱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弱化教师的行政职能,还给教师一个安静的校园环境。因此,体现出学校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让教师安心的工作,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
H教师明白,改变一个学校的教学模式不是靠一个人、一年时间就能完成的,只有自己多努力,才能改变更多学生的命运,让他们走出大山,拥抱美好的未来。
(三)支教结束
在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H教师就要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了。在期末考试的前几天,学生们自发地写下对H教师的祝福,让H教师大受感动。临走时,学生们将H教师的汽车团团围住,就连司机师傅都热泪盈眶;半个多小时后,学生们才在老师们的疏导下散去,现场气氛一度凝重。
H教师回到原先的工作岗位后,仍然不忘支教学校的学生们。他将一年的支教经历回想一遍,针对支教地区的教育问题进行总结,形成了《农村初中生学习现状研究》一文,随支教手册一同上交给了省教育厅下属的有关部门,希望能够得到相关专家的重视。在正常工作之余,H教师也时常留意L镇学生的动态,关注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协助班主任进行心理疏导。得知该校建起了新的教学楼,校舍环境也有所改善,又有几位省属师范高校的毕业生来到L镇一线工作后,H教师感到由衷的喜悦。他知道,新鲜的血液可以带动学校教育朝着现代化发展。H教师坚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L镇的教育质量定会稳步提升,将更多的学生送出大山,托起祖国明天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