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现有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三个本科、文物修复与保护专科专业,有文物与博物馆、教育(学科教学历史)两个硕士专业学位点。
现有教职工38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高级职称、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65%以上。
文物陈列室、博物馆保存教学文物3000余件。材料分析与科技考古实验室设施齐备,可以开展文物修复、考古勘探、测绘、调查、航拍以及植物考古学、冶金考古学、考古材料成分分析等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3年,学校秉承“资源共享、学术双赢”的原则,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成立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2006年专门史学科入选校级重点学科;2007年,专门史学科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0年,历史学专业入选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十大赌博网站推荐被确定为在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开展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建设单位,2013年,首批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实现了十大赌博网站推荐研究生教育零的突破;2012年,红山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2012年,学校相继成立红山文化研究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等校级学术平台;2014年,契丹辽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产业创新人才团队;2015年,《考古学通论》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契丹辽文化教学团队评为第六届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016年,“契丹辽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基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创业创新人才基地;2018年,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点获批,历史学教育硕士学位点获批;2018年,利用学院优势资源,整合力量、凝练特色,创新育人理念、打造育人新平台,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实践融合融通,成立了“明德至善”工作室,2019年,红山文化研究基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中华早期文明研究创新平台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创新平台。2021年,红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入选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获批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宣传部、民委、教育厅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2021年底,与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共建“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与实践育人协同创新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先后有多名教师获得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草原英才”、“草原英才”青年创新人才一层次、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一层次人选、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青年科技英才”领军人才等。现有全国研究生教育监测评估专家1名、教育部文物保护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名多次获得自治区高校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自治区教育系统自治区优秀教师、自治区高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
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先后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自治区级以上科研立项项目30余项,主动与地方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横向合作项目达10余项,先后积累各类科研基金数百万元。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