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由十大赌博网站推荐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红山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红山文化与中华早期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内蒙古红山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共同主办的"紅山講壇"第十九期讲座圆满举办。主讲人为南京师范大学环境考古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贾鑫,讲座由历史文化学院孙永刚教授主持,作题为“欧亚草原东段的古代人地关系”。
本次讲座中,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及文博专业的研究生参加,校内外相关专业的其他师生通过远程会议参会,并就欧亚草原东段的古代人地关系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孙永刚教授主持会议中
在《欧亚草原东段的古代人地关系》讲座中,贾鑫院长以西辽河流域为例,剖析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认为,该地区的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每一次文明的消亡都对应于气候的冷干化,每一次文明的兴盛都对应于气候暖湿化的开始。
历史文化学院师生聚精会神地听讲座
贾院长首先向我们介绍了环境考古学的学科定位和基本概念,环境考古学是研究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紧接着提及了环境考古学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重建遗址古环境情况或小地貌以探究地貌演化与人类活动关系;第二个阶段是利用文化层和气候记录分析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阶段是探究古人应对环境变化而主动做出的适应性策略。体现了环境考古学研究由局部尺度到区域尺度再到全球尺度的研究范围的变化。
随后,通过展示末次冰盛期和全新世大暖期时科尔沁沙地的扩张和收缩情况以及希拉沐伦河与浑善达克沙地的地理关系等例子向我们简要介绍了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的环境变迁,阐述了气候条件如何影响人类活动。整个研究过程基于大量数据的实例对比,以最直观的形式解读了正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即红山地区的荒漠化导致了红山文化的消亡。并且借助这一理论验证了“气候恶化—沙地扩张—人口南迁—文明起源”这一理论模型。
讲座的最后,贾院长以中世纪暖期与契丹辽文化繁荣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西辽河流域的竹子、小米种子及动物骨骼样本、运用植硅体分析法及碳氮同位素分析法,由此提出是中世纪暖期促进了契丹辽以小米为基础的农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繁荣。
讲座主体部分结束时,主持人孙永刚老师就西辽河流域的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做了陈述性的总结,指出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缺少很多直接的证据来印证。同时表示在“气候恶化—沙地扩张—人口南迁—文明起源”这一理论模型中关于河北省北部的考古研究资料严重不足的问题。
接下来是提问环节,贾院长就同学提出的关于距今3000年的气候变化与畜牧业的传入的关系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解释,同学们受益匪浅。
编辑:张刘杰
摄影:郭 辉
校稿:张 明